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丨文化界热议十九大报告 这些关键词你get到了吗?

2017-10-21 成琪等 中经文化产业


中经文化产业: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在文化界掀起热议。中经小文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文化从业者,他们眼中的十九大报告的文化关键词有哪些?


相关阅读:划重点!十九大报告中这样讲"文化"


特邀嘉宾

(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毕绪龙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

蔡诗章 

国家文化创新基金执行主任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范 周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高宏存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万超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羿承 

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

李新永

北京纪晓岚故居纪念馆馆长

梅 洪 

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

彭中天

文化部高端智库特聘专家

邱 伟 

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

宋慰祖 

北京国际设计周顾问

王兴东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闫爱平 

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

张海君

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

张继山 

中国美协会员

张元林 

北京千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郑桂兰 

中国作协会员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十九大报告


毕绪龙: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强了传统血脉、文化底蕴和价值底气,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从而推动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蔡诗章: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内在基础与现实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我们既要对内劲儿往一处使,心向一处聚合,也要积极对外构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模式,实现多元优势资源的有效聚合,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陈少峰: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之上。


范周: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十九大报告在谈及文化自信时,也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之于国家发展,其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国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彰显。APEC会议、G20峰会、孔子学院等平台和品牌成为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高宏存: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基于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我们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以及自身走向的自信。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体现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打开大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在封闭中形成,而是在不断的开放不断创新创造当中形成。


梅洪:如何弘扬文化自信,在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活化、转化,让老百姓更容易的接触到、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壮大,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宋慰祖:我认为,文化自信应当是指人类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对自己文化的正确了解。在人类漫漫长河发展中,文化始终伴随在我们左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的认识、认知,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也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文化的自信首先源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前文化大发展中,我们要思考如何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我们的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这叫“有文化的繁荣”。


王兴东:之所以有文化自信,就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推出的优秀文化作品和“走出去”的文化产品,真正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了这种软实力,我们才更加有文化自信。


张元林: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对强大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产业经营能力。中国生产的优秀影视作品、游戏产品、互联网应用等已经进入世界市场,在一些地区市场已经拥有了比较强大的竞争力,具备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强国平等对话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传承、精神特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充分的自信和强烈的自豪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望不断推出反映中国面貌的优秀文化产品。


邱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无疑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党中央对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文创人鼓舞了信心。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立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十九大报告


毕绪龙:十九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立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就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创新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立场、理论立场和实践立场。

 

郭万超: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中华文化”,这个表述更为准确,涵义更为丰富。中华文化立足于华夏文明,有自己的根基,同时“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历经了千年以上的历史演变而形成。

 

张元林:文化产品必然应该有自己的气象和内涵。中华文化有绵延千年辉煌灿烂的发展历史,在新的历史时代和新的技术环境下,中华文化有了全新的表达方式,但其精气神不会有根本的变化。中华文化也是相对于其他国别文化、民族文化而言的,经过多年的成长,中华文化从长达百年的沉寂再次复苏,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拥有了能够与其他先进文化对话的基础和条件。此刻再提中华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使命担当。

 

闫爱平: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之内,GDP总量一跃前茅,超过日本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有相当部分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准则,中国人艰苦奋斗,勤劳善良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实现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文化的接受、学习与消化吸收,并创造性地转换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在新的时代,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同时,我们更要继承好优秀的中华文化。



创新文化



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十九大报告


毕绪龙: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新提法。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由科技创新扩展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创新文化包括但不局限文化创新,它是创新思维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从而形成的全民族的创新文化氛围、意识、能力和业态。这种创新文化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动力,将会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陈少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老百姓更多样化的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与“新的文化使命”一脉相承。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要创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李新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支撑。这样,精神文明作为源头活水,才能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邱伟: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创新文化上,我们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今后我们也将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与科技人才、文化行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文化创新团队。



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十九大报告


蔡诗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们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国家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实惠,更是保障我们每一个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邱伟: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任务也是使命,需要广大文创工作者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在文化创意旅游事业上,我们当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通过深刻洞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内容的建设与创新,打造更多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宋慰祖:我们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世界进入到创新驱动的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要求我们的文化更加的繁荣,要求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消费和体验。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文化不断的创新和创造,文化要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给人们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


毕绪龙: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小康”时代,人民物质生活需要仍然处于基础需求地位,我国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伴随着国家富强、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会成为时代追求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为人民提供物质需求”方面,社会生产已经不再落后,但是面临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挑战和矛盾。因此,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调整,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准确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是单一的物质需求,也不是单一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是整体性的需要,包括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要不断满足这一整体性需要,就需要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精神文化需求自始至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衣食富足后更重要的需求、最根本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并没有否定之前表述中的人民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是根据新时代新需求做出更加准确表述。

 

高宏存:进入小康社会之后,整体而言,物质的基本需求,按照现有标准都实质性脱贫。更多的需求体现为人们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不是说物质需求不重要了,而是需要有更精致的物质生活,更舒适的物质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国家要更好的引导全体公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能够让人们更丰富的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从而让整个国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有根本性的提高。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文化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将比过去更重。不论是从大文化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窄文化的角度来讲,将有更高的要求。

 

万超:“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表述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来说,是一种品质的提升,层次更高;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落后”,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彭中天:今天在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处在一个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近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但百姓的需求在变,已不满足简单的温饱和纯物质的需求,整个社会正在由富向贵转型,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从结构升级到动能转换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正因为有如此精准的判断,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日益体现。首先文化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和宝贵财富;其次是未来市场消费的主体;再次文化是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的重要元素,更是清洁可循环且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所以对文化管理部门而言,在工作方向与重点上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即由文的创造转向化的实施。中国不缺文而是缺化,化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把化做好了,文化价值才能体现,产业才能升级,需求才能满足,动能才能转换。文转成化需要条件需要手段需要政策,没有科技、金融和政策的帮助文化转化不成生产力。

 

闫爱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看来,这首先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直接体现,包括东西部、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其次,从产品供给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看似产能严重过剩,但从文化内涵与文化品牌这个角度来看,又不得不承认,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仍然相当匮乏。

 

所以,个人而言,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适势调整为“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并重的改革”,而事实上它们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齐头并进。放眼全国消费品市场,虽然物品繁盛,但物美、价廉、质优的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供应。从全国文旅消费市场来看,产品同质化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因此,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无疑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精神食粮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十九大报告


毕绪龙: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对我们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提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蔡诗章: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我认为有这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包括探索、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等。这也是贯彻落实2014年文艺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同时也是“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陈少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要不断创造创新,提供更加多样性的优良文化产品,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具有引领作用,“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对文化发展提出的一项新任务,也是需要加以重视的方面。一方面,文化产品需要更加丰富,内容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在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方面还存在不足,既要在经济上扶贫,也要在文化方面迎头赶上。

 

李新永:“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摆在政府、社会以及文化工作者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脚踏实地,如何接地气,如何切实的研究了解人民群众在新时期新的精神需求,这是个大范畴的大课题。这不是拿来主义的照搬,更不是泛泛的表面文章。文艺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提供的精神食粮应是给人力量的、催人奋进的、健康绿色的食粮,是符合中国人民胃口的食粮,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再创新的文化食粮。

 

梅洪: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更新的今天,创意、创作、创造、创新的空间和手段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更具特色的手段、更加新颖的款型、更富创意的内容,创新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邱伟:美丽中国,需要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报告中提到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精神食粮,让我们这些文化旅游企业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中找到了一条更加清晰的道路,当然也对我们文创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作为一家文化企业,我们将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为创作出发点,传承“工匠精神”,勇于创新,力推文艺精品,用产业复兴文化,用多元化的文化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源源不断地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宋慰祖:创新文化产品,增加文化供给,都是解决当前我们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比如说人们在旅游中,在景区和城市中能购买到的文化产品很少,人们对戏曲和演艺有着很强的需求,但是我们演出的场次还不多,价格偏高,产品也不够丰富,缺少能够普及大众精神需求的产品。

 

应该说中国到了新的发展时代,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今天我们很难再看到因购买电器,购买油而排队抢购的风潮,但是我们会看到人们为看一场话剧,读一本书而排队购买这种新的消费趋势,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渴望。促进文化进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是解决我们现实矛盾很重要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阶段,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弘扬我们的革命文化,不断的创造我们时代的文化,让人民在文化海洋中里去领略我们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事业,使人民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得到陶冶和熏陶,得到精神的升华,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的新的发展方向。 

 

张海君:对于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就是需要提供关注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接地气的,能够围绕着人民的艺术作品,这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张继山:一个人无论物质的贫乏或富有,对精神的需求永远存在。精神引领将在未来发挥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文化惠民的政策、文化扶贫的措施能让全国人民受益。新时代的文化繁荣,能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给中国人带来的精彩。

 

郑桂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生活幸福的前提,应当是享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创新传播形式和途径,以艺术大家创作为引领,以民众广泛参与为渠道,弘扬中国精气神。培养社会主义坚定信仰,为人民幸福之所寄,国家长治之所依。以文化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家庭观等观念,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



新的文化使命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十九大报告


毕绪龙: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文化使命”,我理解主要是指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固树立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创造创新中实现文化进步。


蔡诗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重新认识我们的新时代,我们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实干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范周:对比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单独提出并特别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首先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视互联网内容建设,创新传播手段。


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第一,思想道德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第二,思想道德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第三,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方面,第一,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二,文艺创作要不断推出精品之作。第三,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高宏存:谈到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我觉得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重新提出了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文化使命就是怎么样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时代环境时代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创造。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伟大实践,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第三个方面,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怎么更好的传播中国价值,中华文化。在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迈向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对世界贡献什么,我们要把中国的方案变成世界的共识,也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更好发展提供中国解决之道,也就是将对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这也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羿承:我认为“新的文化使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我的认知是透过新形态的文化产业模式将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有助于文化使命的推动。

 

透过文化产业艺术授权,也就是现在最热门的IP的运用,将中华文化内容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的IP,并且将这个知识产权的IP推向全世界,有助于文化使命的推动。举个例子来说,《功夫熊猫》是中国的文化内容,但是功夫熊猫电影是美国IP,如何将中国文化的内容透过自己的模式转化为我们能掌握的IP,这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文化使命。


梅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新的文化使命。


邱伟:文化使命即文化责任与担当,是当代中国必须主动作为并力求实现的文化愿景和文化目标。因此,立足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新的文化使命,既是继承传统、做好当下、着眼未来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赋予文化自信坚固支撑、使文化自信长久保持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今后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扎根基层,躬行企业文化,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践行“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文旅扶贫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继续致力于加强人文交流与国际合作,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致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宋慰祖:新的文化使命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如何满足这种追求,就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

 

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在不断的创新创造中,繁荣我们的文化,提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我们要真正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


王兴东:我们党员作家的文化使命,就是用在文艺战线上,在新时代创造好新的故事,写好新的作品。我们要用自己的作品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使它成为心灵的火炬,这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闫爱平:新的文化使命,其背后内涵一是要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为今所用,绽放出时代的光芒。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践行,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张海君:我觉得新的文化使命,最核心的就是围绕着实现中国梦,围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围绕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来推动文化发展,而这个目标就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这个文化使命具有全局战略指导意义,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都很有帮助,在很长的时间都是指导我们的思想和方向。


张继山:作为一名文艺支教工作者,我连续五年在贵州安顺山区落实中国文联文艺支教志愿活动,为贵州大山留守儿童播下艺术种子的同时,积极开展文艺扶贫。结合自己的工作,我认为,新的文化使命,应当是把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文化精神食粮传播到更多偏远地区,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繁荣。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主编:成琪

记者:成琪、李冬阳、邵希炜、魏金金、张晶雪

编辑:邵希炜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转载需或授权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